科室介绍
人工耳蜗调试
人工耳蜗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涵盖了耳科学、听力学、儿科学、影像学、康复学等多学科领域。因此,人工耳蜗的术前评估、手术植入以及术后调试及康复训练均是保证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调机师团队,所有人员均有听力学教育背景并接受人工耳蜗调试培训,从1997年开展人工耳蜗术后调试,截止到2017年3月已为近4000名患者进行调试,包括耳蜗畸形、听神经发育不良、合并其他发育障碍的患者,团队积累了丰富的调试经验。
一、术后开机
人工耳蜗有体内和体外两部分组成。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手术时由手术医生将人工耳蜗的体内部分植入患者体内。此时由于只有体内部分,因此患者听不到声音。术后开机则是指听力学专业人员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安装人工耳蜗体外设备并对人工耳蜗系统进行调试。此时患者可听到声音了。
开机时间一般安排在患者术后一个月左右。开机后的一个月内进行第二次调试。之后可根据患者的情况,改为1-3个月调试一次,共2-3次。随后为每3个月调试一次,共2-3次。最后患者应每半年至一年到专业机构随诊一次。
二、术后调试
有些患者认为人工耳蜗手术后,只要连接上外部装置,开机调试一次能听到声音后,就不用再调试了。实际不然,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人工耳蜗调试主要包含的内容:
1. 电极阻抗测试:主要用于测试耳蜗内各个电极功能是否正常。阻抗值异常的电极,应该予以关闭,以免造成患者非听性反应。
2. 电刺激参数测试:主要包括“T级”(t-level)和“C级”(c-level)测试。T级为患者每次均可听到的最小电流刺激强度。对于成人患者,可以采用听到声音举手的方式配合测试。对于儿童,通常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测试,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选择恰当的测试方法,比如,听到声音,让小儿转头寻找灯箱或放物的方法。“C”级为患者不产生不适响度感觉的最大电流刺激强度。成人患者可以采用语言表达或指图等方法。儿童则主要使用行为观察的方法,比如,突然抬头看调试人员,眨眼,露出不舒适的表情,或哭闹等举动。对于配合较好的儿童,也可以采用指图的方法。
3. 神经反应测试:此测试与上述两个测试不同,属客观测试技术。即不需要患者的主观配合,通过听神经对声音反应的测试数值对T和C级进行预估。此测试方法主要用于不能配合进行术后主观测试的儿童患者。尽管它能够对儿童人工耳蜗调试给予帮助,但T、C级的测试方法仍然是确定人工耳蜗最佳设置的最有效方法。
4. 电极间响度平衡测试:此测试针对于能够明确区分出不同音调声音间响度大小的患者,主要是成年语后聋患者。通过此测试可以降低由于电极间响度大小不一致对言语识别能力造成的影响。
5、随访
为避免患者因声音不适而拒绝使用人工耳蜗设备的现象发生,开机时舒适阈的设置较为保守,在随后的调试过程中,可逐渐加大阈值和舒适阈之间的动态范围。另外术后电极周围可形成纤维组织,会影响电流刺激量,从而导致阈值和舒适阈的改变。因此,患者开机后的一段时间内,应定期到专业机构进行调试。
经过最初阶段的调试过程,患者的MAPPING 图通常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不需要进一步调试了。即使是长期的使用者,MAPPING图也会发生波动现象。因此患者仍需要定期进行调整,调试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相应延长。
每次调试,调机医师都会检查患者的外部装置是否工作正常,以免由于设备本身的原因,影响患者听觉言语能力发育。由于耳蜗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患者使用程序的参数会产生变化,同时根据患者的言语康复情况及使用情况,调机医师会为患者提供最新最适合的程序,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
三、听觉言语及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为了使患者能逐步获得最佳的聆听条件,我们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定期安排相关问卷评估及言语测试。此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统一的标准对听觉、言语和交流能力及心理行为发育做出客观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的调试工作,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