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实验室介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介绍

经过3年的共建期,教育部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2月正式获批(教技函【2011】87号)。实验室依托首都医科大学,是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为基础,以耳鼻咽喉头颈疾病研究为核心攻关内容的创新研究实体,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建设宗旨,围绕“听觉障碍与人工听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鼻腔鼻窦炎…

学术团队

  实验室目前固定科研人员90人,包括研究人员73人,技术人员14人,管理人员3人。其中40岁以下研究骨干34人,占总人数38%。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以及以中青年科研人员、医生、技术人员为主力的创新团队(图11)。

  在实验室建设总体目标指引下,以打造科研临床双栖高级人才队伍为主要目标,着力开展与国际高水平团队和专家的合作,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加入到团队中。5年间共有4名海聚人才加入实验室,不仅快速提升了科研产出的水平和效率,还培养了中青年骨干人才队伍,为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国际学术任职、参与国际指南的撰写提高团队的知名度,通过共同举办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为人才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和机会。…

研究成果

  作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之一,围绕人工听觉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完善的针对声调语言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评估体系,获得了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层级性听觉及言语发育规律,为准确评估耳蜗患者听觉及言语能力并使之早日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依据。深入揭示不同类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言语感知能力差异的内在机制,首次提出了时域信息编码能力在听力障碍患者言语声调感知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跨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优化并推广人工耳蜗植入术式,术后并发症降低了50%,在国内率先开展振动声桥等多项人工听觉新技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深入探讨鼻黏膜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国际首报中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11.3%)和变化趋势,创新性开展过敏性鼻炎集群免疫治疗研究,并入选国际免疫治疗指南,被学术界推介为“应在21世纪临床推广”的技术。获批鼻变态反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主委单位。依据鼻窦炎鼻息肉临床表型引导临床诊疗,针对伴哮喘慢性鼻窦炎采用阶梯式手术治疗策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继续引领国内鼻内镜技术的创新发展,拓展鼻内镜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创新提出泪前隐窝径路侧颅底手术方式等,“额窦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睡眠呼吸障碍已被认为是多种慢病的源头性疾病之一。实验室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探索和逐步建立睡眠呼吸障碍个体化外科治疗系统:创新性提出咽腔塌陷性评估方法并应用于术前适应证选择、提高疗效预测的准确性;完成口内无创颏舌肌肌功能监测装置的专利申请,为提高我国睡眠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预防和控制睡眠疾病相关的慢病危害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全国最大的咽喉癌诊疗中心,延续实验室喉癌诊治的优势和特色,并深入探讨咽喉癌发病、侵袭及耐药等机制及治疗策略。在推广喉癌早诊早治的基础上,推动微创治疗技术的合理化扩展,获两项相关实用新型专利。规范进展期喉癌喉功能保全诊疗策略,强调MDT团队规范化治疗,初步建立综合治疗精准医学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局部晚期癌的挽救性手术,重视功能修复重建。关注喉功能丧失者的康复和教育,研发人工喉已获得发明专利。

QQ图片20171219105618.png

2011-2015年间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