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访问

“听觉与言语感知”学术研究工作坊会议纪要

字号dfg: + - 14

未标题-3.jpg

  由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科研办与听力学教研室举办的“听觉与言语感知”学术研究工作坊于2014年6月14日在北京崇文门饭店举行,来自16个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会议。大会主持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科研与国际合作部主任张伟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博教授代表大会举办方为来自国外的专家办法了证书与礼物,由此揭开了本次会议的帷幕,全天会议紧密围绕“听觉与言语感知”展开深入的讨论。

  美国俄亥俄大学徐立教授做了题目为《Speech Recognition: Spectral Skeleton vs. Temporal Envelope》的报告,其利用Sine-wave言语(Sine-wave speech,SWS)探讨频率信息和时域信息在言语识别中的作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王硕博士做了题目为《Lexical tone perception by listeners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impairment and auditory neuropathy 》的报告,其研究组利用时域信息间隔感知(Temporal gap detection, TGD)的方法、耳蜗频率选择特异性评价、Chimera声调测试、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材料(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 MHINT)等探讨了感音性和神经性听力损失对使用声音精细结构与时域包络感知言语的影响,以及对耳蜗频率选择特异性和时域信息分辨特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在安静和噪声下的言语感知能力与其使用时域包络与精细结构之间的关系。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Chirstian Lorenzi教授做了《Novel paradigms to investigate temporal fine structure processing?》报告,利用振幅调谐(Amplitude modulation, AM)、频率调谐(Frequency modulation, FM)及双耳掩蔽级差(Binaural masking level difference, BMLD)等方法探讨了耳蜗性听力损失和年龄对声音精细结构域时域包络感知的影响。美国普渡大学Ananthanarayan Krishnan教授做了《Influence of language experience on the pitch relevant neural activity in the brainstem》报告,其研究小组利用频率跟踪反应(Frequency following response,FFR)探讨与音调相关的信息在皮层下和皮层水平怎样表达,语言经历对其表达的影响,以及皮层下和皮层对音调信息处理的交互作用。最后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Chang Liu博士做了《Lexical tone processing: effects of listeners’ language background, listening environment and listeners’ tone disorders》研究报告,探讨了聆听者语言背景对声调感知的影响机制,正常听力者噪声下声调感知能力以及声调障碍者的声调感知能力。

  这次学术研究工作坊的召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国内“听觉与言语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