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第十三届同仁听力眩晕疾病诊疗技术研讨班会议侧记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每年春季由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举办的“听力眩晕疾病诊疗技术研讨班”于2016年5月27~30日继续在北京谱写新的华彩篇章。今年的“第十三届研讨班”更是联合首都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系共同主办了老年专场,与老年医学专家们共同探讨如何围绕老年人群做好健康保健和医疗康复服务的理念;联合神经内科和医学心理科分析了内耳病与情绪、心理、睡眠等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的共患问题、躯体形式的情绪障碍问题、躯体疾病或治疗导致的情绪问题等等,分析了睡眠质量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因果作用特点与临床用药技巧等。
参加此次研讨班的学员代表200余名,分别来自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专家团队27名教授,包括来自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听力言语系的徐立教授、密西西比大学的周武教授、朱红教授与来自于国内工作于临床一线的听力眩晕疾病专业领域的著名专家共同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医学心理科、眼科、影像医学科、老年医学科、风湿免疫科和听力学等临床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领域。大家齐聚一堂,围绕“多学科合作,规范化诊治”的主题,就内耳病临床诊疗中的进展与经验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纵观本届研讨班的课程内容,是以内耳病相关知识与临床常见的疑难问题为出发点、以强调内耳病的规范化诊治为主题,以突出夯实基础为要素,参考往届学员对课程安排的调研意见和建议进行设置。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几大版块概念,强调夯实基础、回顾经典、关注老年人群;同时针对当今耳石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强调规范和引领、强调技能培训与相关研究并重;同时引导学员注意眩晕耳鸣等临床症状中身心疾病的共病现象以及与睡眠的关系,强调疾病与人的整体评估理念;最后,对当今国际上关于前庭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发展方向给予了重点介绍。
本届研讨班从听觉与前庭的基础理论篇开始,从前庭系统解剖生理、内耳影像解剖、听觉系统和人工耳蜗工作原理与声学模拟等方面切入;以和眩晕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密切相关的眼视觉运动功能、眼震检查与评价等临床实用技术为抓手,专家们以深入浅出的形象比喻为研讨班拉开了别致的理论授课序幕。最后一天的技能工作坊以基本技能培训结合新技术为亮点,结合病例讨论和经验分享,强化了理论与技能和实践的统一。学员们通过短短4天的学习与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会,现场学术气氛轻松而热烈。
“同仁内耳病研讨班”自1962年由刘鋋教授创办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累积与文化传承中,始终秉承“学知识、长技能、重实效”的宗旨,始终坚持以实用性强和重点突出为特色的课程设计,是全面了解专业领域前沿、开展学术交流和分享临床经验的优质平台。众多中青年讲者都是往届同仁研讨班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者,他们勇于进取、发扬创新,如今已成为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学术骨干。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致力于内耳病研究的同道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为推进听力眩晕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而同心协力,共谱新篇。
供稿/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张祎 王楠
(摘自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7月,第23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