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成果

字号dfg: + - 14

  一、代表性成果

  ◇国际首报中国成人AR患病率及随时间上升趋势,明确螨虫为主要过敏原;

  ◇国内率先自主研发了用于呼吸道纤毛运动研究的高速数字化显微视频成像系统,发现纤毛摆动频率振荡,突破了鼻腔粘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评估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鼻用缩血管药物的最适安全浓度;

  ◇基于深入探索调节性T细胞在AR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国内创用国际标准化螨过敏原集群免疫治疗,入选国际诊疗指南;

  ◇国际首报慢性鼻窦炎T辅助细胞模式全球多中心研究。

图片2.jpg

学术成果发表

  二、成果概述

  (一)流行状况:

  国际首报中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11.3%,是我国有关成人过敏性鼻炎发病状况研究首次在英文期刊发表(IAA,2009,他引39次),相关中文文章他引229次(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对比了城市和农村的发病状况(AAIR, 2015),晚近受邀综述中国AR流行状况(AAIR, 2014)。分析确立屋尘螨和粉尘螨是过敏性鼻炎最重要的过敏原(他引176次),入选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6年在《Allergy》(IF 6.335)发表研究显示“自2005年到2011年中国主要城市的自报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呈增长趋势”,被《健康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图片3.jpg

过敏性鼻炎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学机制:深入探索调节性T细胞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CD4+CD25+Foxp3+Treg细胞和Tr1细胞作为研究靶点,提出Tr1细胞在发病机制和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ClinImmunol,2010),发表在ORL的文章(2009和2013)连续入选期刊月度十佳文章,最高排名第2位。研究成果在第17届亚洲鼻科学论坛做大会报告。发现骨膜素(Periostin)在调节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理解慢性鼻窦炎炎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干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发表于《J Allergy ClinImmunol》(IF 12.485)。

  2.病理生理学机制:呼吸道粘液纤毛传输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性防御屏障,对于临床诊治具有指导价值。

图片11.jpg

纤毛研究平台及研究成果

  我们在国内率先建立高速数字化视频图像分析平台(专利号ZL200720148585.7),国际首报呼吸道纤毛摆动频率振荡,实现了对纤毛运动状态的连续观察和对纤毛摆动频率的精确测量,进而阐明纤毛运动的调控机制存在直接和间接依赖Ca2+双途径(J Physiol2篇,2003),被评价为本领域中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文章他引次数分别为52和35次,研究图片入选Int Forum Allergy Rhinol(美国鼻科学会官方期刊)封面(2012)并获主编专门介绍,为鼻腔粘液传输系统的干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英国过敏科学临床免疫学会和胸科学会前主席Holgate在其致国际过敏科学执委会的信中评价:“张罗教授建立了呼吸道纤毛运动研究的新方法,对过敏性鼻炎开展了多角度研究,是中国过敏科学研究的代表”。利用该平台研究局部减充血剂的适宜浓度,研发调节粘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的鼻腔冲洗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3.慢性鼻窦炎免疫表型研究:“慢性鼻窦炎T辅助细胞免疫模式多样性的欧洲、亚洲和大洋洲多中心研究”2016年11月发表于《J Allergy ClinImmunol》(IF 12.485)。该研究不仅被主编选为该期的优秀论文之一,同时特别为本研究配发了由国际著名过敏科学和哮喘研究学者Larry Borish教授撰写的专题述评,评价“本研究是理解慢性鼻窦炎病理和免疫学地区差异的重大进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慢性鼻窦炎的分型... …,建立基于组织病理和免疫学基础之上的内在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预测抗IL-5和抗嗜酸性粒细胞等治疗手段的疗效”。这是对本研究科学意义的积极评价,也是对中国学者在慢性鼻窦炎研究领域贡献的权威肯定。

图片12.jpg

多中心研究成果揭示慢性鼻窦炎在病理和免疫学发病机制上存在地区重大差异

  (三)临床治疗:

  1、免疫治疗:创用国际标准化螨过敏原集群免疫治疗治疗过敏性鼻炎,发表集群免疫治疗与常规免疫治疗对比的英文文章(IAA,2009),是唯一同时入选美国和英国最新免疫治疗指南(2011)的中国大陆学者文章。德国学者认为此方法“应在21世纪临床推广”,并在国际耳鼻咽喉科联合会大会专题发言(韩国,2013),并成为国际免疫治疗指南的撰稿人。

  2、药物治疗:以鼻用糖皮质激素为代表的药物治疗体系是过敏性鼻炎以及慢性鼻窦炎等鼻腔炎症性疾病药物治疗体系的核心部分,领导多项国内多中心研究,证实鼻用糠酸莫米松和糠酸氟替卡松能够显著改善国人AR症状和生活质量,同时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结果分别发表在ActaOtolaryngol(2009)和Allergy Asthma Proc(2011),后者是我国大陆第1项在英文期刊发表的鼻用皮质类固醇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晚近在国际上首次系统研究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型鼻腔雾化给药途径及其相关机制,研究在过敏反应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IF=11.25)JACI在线发表。

  3、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研究:在鼻窦解剖学和CT影像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鼻腔外侧壁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中部存在骨性连接(ActaOtolaryngol,2006),是我国大陆第1篇鼻内镜鼻窦手术相关研究英文文章。国际首报中国人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5%以及经鼻内镜手术开放眶上筛房(Otolaryngol Head & NeckSurg,2007),在第16届亚洲鼻科学论坛做大会报告。2008年,在ORL组织出版专刊并撰写述评,首次在国际上系统介绍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状况,有力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三、成果交流和展示

品牌国际会议SERIN走进中国

QQ图片20171219112053.jpg

  2014.4在北京主办SERINASIA国际论坛,汇集国际顶尖鼻科学专家,搭建国际交流更广阔的平台。与会著名学者包括世界变态反应学会(WAO)主席Ruby Pawankar教授,欧洲鼻窦炎鼻息肉诊疗指南工作组主任Wytske-Fokkens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院士,欧洲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负责人Claus Bachert教授,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张罗教授等。

图片20.jpg

  2013年9月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与比利时根特大学校长在比利时驻华大使见证下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开启校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图片6.jpg